疫情防控常態化的情況下,有必要把握好四個“著力”、四組“關系”、四大“合力”,努力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助力“六穩”“六保”效果顯現。
四個“著力”
一是著力于穩定和擴大就業。
今年,我國高校畢業生有874萬人,全年城鎮新增就業要達到900萬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城鎮登記失業率要分別保持在6%左右和5.5%左右,保就業成為“六保”之首。
為此,需要全面強化財政、貨幣、投資等聚力支持就業的優先政策,大力開拓城鄉就業的新渠道、新載體、新模式。針對城市中出現的靈活就業現象,可出臺專項扶持政策以及相應的社會保障等配套政策,全面清理對就業的不合理限制。
二是著力于推動企業穩定發展。
保就業的重要基礎是保市場主體。疫情對企業的生存和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穩住全國上億的市場主體,要繼續完善復工復產復市的各項政策,要深化“放管服”改革,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的動力、活力和潛力。
同時,通過進一步減稅降費、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強化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等措施,幫助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渡過難關。
三是著力于積極擴大內需。
受疫情在全球蔓延的影響,外需下降難以避免。這對我們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形成了倒逼機制。
要積極推動消費回升,通過各種傳統的、新型的、線上和線下的方式,千方百計地把國內消費提振上去;要積極擴大有效投資,充分發揮投資對經濟穩定增長的推動作用,緊緊圍繞促消費、惠民生、調結構增后勁,重點推動新基建、新型城鎮化、重大工程建設的“兩新一重”建設。
四是著力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經濟社會發展遇到一定的困難,更要堅決兜牢基本民生的底線,這也是“六保”中的一項重要任務。
當前,尤其要“堅持人民至上、緊緊依靠人民、不斷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確保完成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同時,在公共衛生、基本醫療服務、教育、文化、住房、養老以及社會保障等方面,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四組“關系”
一是應對疫情與經濟增長的關系。
在新冠肺炎疫情“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和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下,要做到經濟發展和疫情防控“兩手抓、兩手硬”,把推動復工復產復市同積極應對疫情影響緊密結合起來,把解決眼前的困難同長遠的發展轉型緊密結合起來,把化解局部的矛盾同全局的整體利益緊密結合起來。
二是擴大內需和穩定外需的關系。
改革開放以來,通過擴大開放推動了產業提升和經濟發展,同時國內市場也得到了相應拓展。但在一段時期里,也確實存在“外需強、內需弱”的狀態。
應該認識到,只有內需真正起來了,經濟增長才能穩定和可持續。當前,尤為要促內需、穩外需。不穩外需就會喪失機遇,不促內需就會喪失后勁。
中央提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戰略部署,實際上就是根據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新趨勢和新挑戰的科學應對舉措。
三是提升消費和有效投資的關系。
考慮到各方面的因素,啟動消費是當務之急。要通過擴大最終消費、帶動中間需求,使消費成為穩定和推動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同時,也要高度重視有效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關鍵是把握好有效投資的方向、規模、結構、效益。
四是把握傳統經濟和新型經濟的關系。
受到疫情的影響,在線新經濟迅猛發展,直播帶貨、云逛街、云展覽、云旅游、云簽約、在線教育、在線文娛、在線醫療、在線會議、新型移動出行等加速走進人們的生產生活之中,開辟了豐富多彩的應用場景。
同時,在線新經濟對傳統經濟發展也起到了賦能作用。應該認識到,二者之間不是完全排斥的,而是相互促進和相互影響的。從這個角度看,上海推出“在線新經濟23條”,可謂順應了傳統經濟和新型經濟融合發展的大趨勢。
四大“合力”
一是各級政府之間的合力。
在疫情影響尚未完全消除的情況下,各級政府要堅決貫徹落實好黨中央、國務院“六穩”和“六保”工作的方針政策和總體部署。同時,應根據各地實際情況制定一些特殊的對策,抓住一些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點、焦點和難點問題,著力化解當地經濟社會生活中的主要矛盾。
二是各個政府部門之間的合力。
越是緊要當口,越需要政府部門之間加強溝通、加強協調、加強合作,形成全方位、各層面的合力,從而制定好、運用好、發揮好政策措施的“組合拳”作用,避免出現“相互打架”的情況。
三是政府和企業的合力。
當前,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推動復工復產復市的政策,力度不可謂不大、速度不可謂不快、措施不可謂不實。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理應堅定信心、迎接挑戰,通過加快發展轉型、調整產品結構、推進技術創新、提高管理水平等,把挑戰轉化為提升企業能級的機遇。
四是企業和員工的合力。
企業和員工同呼吸、共命運。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企業不僅需要積極應對生存發展的挑戰,還應當肩負起社會責任,努力穩定和開拓就業崗位,為全社會保就業提供基礎性支撐。同時,企業員工要想企業所想、急企業所急,與企業一起打拼。
(作者單位:上海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