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至12日,習近平在山西考察時強調,要更加及時有效解決企業恢復生產經營面臨的各種困難和問題,把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做強做優,發揮重大投資項目帶動作用,持續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實施一批變革性、牽引性、標志性舉措,大力加強科技創新,在新基建、新技術、新材料、新裝備、新產品、新業態上不斷取得突破,持續在國企國資、財稅金融、營商環境、民營經濟、擴大內需、城鄉融合等重點改革領域攻堅克難,奮發有為推進高質量發展。
他亦指出,產品和技術是企業安身立命之本。希望企業在科技創新上再接再厲、勇攀高峰,在支撐先進制造業發展方面邁出新的更大步伐。
01 科技創新這一時代課題,習近平總書記這樣回答 當古老的東方民族跨越百年滄桑,科學技術越來越成為現代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如何讓創新成為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是必須回答的時代課題。 幾十年來高速行進的中國,此時到了一個攸關未來的路口——經濟總量已經躍居世界第二,但傳統發展動力不斷減弱,粗放型增長方式難以為繼;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諸多全球性難題接踵而至,對人類生存和發展構成嚴峻挑戰。 2015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正是這個“第一”的重大判斷,釋放了我國的創新活力。 “緊緊扭住技術創新這個戰略基點”、“我國科技發展的方向就是創新、創新、再創新”、“關鍵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從國內考察到出席中央會議,從主持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到作出重要指示,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的,正是我國科技創新發展的路徑方向。 近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一系列奠基之舉、長遠之策,對我國科技創新事業進行戰略性、全局性謀劃——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成為立足全局、面向全球、聚焦關鍵、帶動整體的國家發展戰略;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增強科技創新活力,集中力量推進科技創新,真正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落到實處;
·要求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成為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創造性發展;發布《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提出科技創新“三步走”的戰略目標,成為面向未來30年推動創新的綱領性文件。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一路走來,從對科技創新領域進行長遠謀劃,到搭建科技創新制度的四梁八柱,再到激發科技創新潛力的一系列實招,我國科技創新活力不斷迸發。 習總書記日前在山西考察強調的大力加強科技創新,在新基建、新技術、新材料、新裝備、新產品、新業態上不斷取得突破,是對科技創新領域的長遠未來進一步作出的系統謀劃與最新部署。 02 “六新”或迎新風口 “六新”,即新基建、新技術、新材料、新裝備、新產品、新業態,今年以來已多次出現在習總書記的指示中。“新基建”、“新興產業”等關鍵字,頻頻出現在中央會議中。
·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17日會議強調,加強傳統基礎設施和新型基礎設施投資,促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擴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
·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議上強調,要選好投資項目,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要注重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
·3月29日至4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考察時強調:“要抓住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賦予的機遇,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抓緊布局數字經濟、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大力推進科技創新,著力壯大新增長點、形成發展新動能。
·2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也指出,疫情對產業發展既是挑戰也是機遇。一些傳統行業受沖擊較大,而智能制造、無人配送、在線消費、醫療健康等新興產業展現出強大成長潛力。要以此為契機,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
·2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發揮好有效投資關鍵作用,推動生物醫藥、醫療設備、5G網絡、工業互聯網等加快發展。
從中央多次釋放出的積極信號來看,被點名的與“六新”相關的行業無疑將迎來利好,有望釋放出更大發展潛力。 隨著境外疫情加速擴散蔓延,全球經濟產業均遭受前所未有的沖擊,國際經貿活動受到嚴重影響,全球經濟衰退已成定局,而國際疫情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沖擊和影響也不容低估。我國經濟發展面臨新的挑戰,疫情對我國產業發展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如何化危為機,是我國產業結構轉型面臨的重要關口。 與此同時,危機往往會使一些行業站上新風口。新冠肺炎疫情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消費習慣,在線教育、遠程辦公、在線醫療、云游戲等新消費需求和創新因素的破土而出,使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優勢及巨大潛力突顯。 其中,4月20日,國家發改委也首次明確新型基礎設施的范圍,為經濟提供新“風口”。 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初步研究認為,新型基礎設施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絡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 與傳統基礎設施建設相比,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更加側重于突出產業轉型升級的新方向,正在成為激發經濟潛力、優化經濟結構的重要抓手。 目前來看,新型基礎設施主要包括3個方面內容: 一是信息基礎設施。主要是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演化生成的基礎設施,比如,以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衛星互聯網為代表的通信網絡基礎設施,以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基礎設施,以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為代表的算力基礎設施等。 二是融合基礎設施。主要是指深度應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支撐傳統基礎設施轉型升級,進而形成的融合基礎設施,比如,智能交通基礎設施、智慧能源基礎設施等。 三是創新基礎設施。主要是指支撐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產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屬性的基礎設施,比如,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教基礎設施、產業技術創新基礎設施等。 中國已展開新一輪“新基建”投資大潮。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了新基建的發展路徑:堅持以市場投入為主,支持多元主體參與建設,加強政府引導和支持。 為順應產業升級和數字化轉型的發展方向,在新基建的不少領域,目前已是由市場主體投資,百度、阿里、騰訊等科技公司積極響應國家政策,依托領先的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率先布局新型基礎設施,推動疫情過后經濟高質量發展。 這也給中國股權投資行業未來的投資布局點明了方向——要牢牢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融合發展的契機,加大對數字經濟、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布局,推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大對新型基礎設施布局的投入,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 寒冬之際正是修煉內功、換擋提速、換道超車的時機。當前的后疫情時代,我國廣大企業迎來了新基建等“六新”的發展風口,股權投資行業更應積極融入其中,響應國家的號召,在項目布局中搶抓先機,努力搭好新基建便車,助推實體經濟的發展。